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澳门记忆】烧灰炉究竟烧什么灰?

澳門日報 澳門日報 2021-11-11


澳门记忆


在南湾与西湾之间,有一条呈“几”字形的烧灰炉街。行走于这一带,不难发现数条街道都有“灰炉”的字眼,灰炉石级、灰炉斜巷及烧灰炉口等,而“烧灰炉”此地名,到底烧的又是什么灰呢?






烧蚝蚬壳建材得名



烧灰炉村曾是海边小村落,村民多为渔民及蜑户。

在数百年前,烧灰炉村是海边的一条小村落。村民多为渔民及蜑户,当时澳门沿海盛产鲜蚝,村民会在村口浅滩采拾蚝及蚬。蚝蚬取肉后,就会把剩下的贝壳堆放,堆到一定数量后,村民会放到火炉烧成白灰作建材,烧灰炉村之名便由此而来。当时也有建筑商在村落采购白灰作建材,是村落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。

烧灰炉炮台或是澳门最早的炮台,有重要军事价值。

烧灰炉村的南端是烧灰炉炮台的遗址。虽然未有史书记载其确切的建造年份,但根据文化局的官方说法,烧灰炉炮台可能是澳门最早的炮台,建于1617至1622年间。虽然如今仅余基座,但这座不复存在的炮台,昔日却有着重要的军事价值,是保卫小城内、外港的前线阵地。






领事官邸原为酒店



炮台遗址上方曾是峰景酒店,可俯瞰南、西湾美景。

另外,在炮台遗址上方,建有一座南欧风格的黄色建筑,现为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官邸。但其实它曾是澳门史上最悠久的五星酒店——峰景酒店,建于1890年。当时可以在酒店饱览西湾、南湾美景,但经多次易手,曾改变用途为收容所、休养所及学校等,最终在1999年光荣结业。
在烧灰炉村的北端,则是“澳门私立利玛窦学校”的大楼旧址。大楼始建于1868年,最初是以买卖鸦片起家的英资集团——怡和洋行大班的度假别墅,后改为住宅。1955年改建成学校,现在已成为“天主教澳门教区教育研究暨发展中心”,但外貌仍如学校,入口墙上依然有利玛窦学校的字样及校徽。

由海边渔村变成今天的社区,印证烧灰炉历史的古迹文物已荡然无存,只有数条以烧灰炉命名的街道,仍能令人忆起昔日的小渔村。

 


   相关阅读: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